日前,北京日報社主辦“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培育新型實體企業”座談會。來自政府部門、協會和企業的嘉賓們共聚一堂,圍繞新型實體企業的內涵、特征以及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議題展開分享和討論,為北京建設全球首個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獻計獻策。
新型實體企業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直接介入實體經濟過程、數字技術領先、生態普惠型等特點,有力帶動傳統產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近期發布的“2021新型實體企業百強榜”顯示,北京有36家企業上榜,是全國上榜企業最多的城市,比排名第二的深圳多出14家。
從行業分布來看,上榜的36家北京企業中,有10家來自制造業,26家來自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一大批高成長性的科創公司如寒武紀、第四范式、地平線、小馬智行、曠視科技、云知聲等躋身新型實體企業百強。
作為新型實體企業百強的代表,京東集團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劉暉分享了京東作為新型實體企業“以實助實”的實踐。他介紹,京東根植于實體經濟、成長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依靠扎實的基礎設施、高效的數字化智慧供應鏈以及創新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幫助大量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完成向新型實體企業的轉型。
從新型實體企業百強報告可以看出,北京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已經具有堅實的基礎。未來如何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數字化、綠色化是新型實體企業的兩翼,目前消費領域的數字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下一步還要在生產領域的數字化方面發力,北京尤其在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推動更多數字經濟應用場景落地等方面大有可為。
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市“兩區”辦專職副主任劉梅英認為,北京需要打造加速創新的生態,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體系,助力新型實體企業發展。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仝海威表示,將通過政策創新、應用場景搭建、營商環境優化為新型實體企業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尤其要引導北京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趙利鋒說,經開區將加強政策創新,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實驗室落地,促進數字技術和產業行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