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美科技創業者間的不同?在我看來,差異在于“情懷”。國人創業,追求上市或被收購,大把現金在手后即開始享受生活。而美國創業者則往往具有“大情懷”,不夸張的說,他們更愿意看到自己的產品能改變世界。
10年前,一家天才的公司被收購。2005年,甲骨文以58億美元價格收購了Siebel,如今富士康收購夏普,開價也不過58億美元。甲骨文也因為此次收購,成為世界上最大的CRM供應商。
應該說,當年的Siebel公司,是家了不起的公司。 創始人Tom Siebel是營銷天才,其一手創造了“CRM”一詞;另一位創始人Patricia House被華爾街稱為“為董事會服務的明星”;首席技術官Ed Abbo是技術天才,至今也很難找到關于Siebel產品方面的負面報道,Siebel的產品甚至一度將甲骨文打得落花流水。
創新從C3
言歸正題,2009年,已是億萬富翁的Tom Siebel重出江湖,還是與他的老搭檔Patricia House、Ed Abbo,聯合創建了大數據物聯網企業C3。有此基因,C3當然也是一家追求技術極致體驗的公司。簡單地說,C3目前的產品更類似安卓或蘋果的iOS,企業可基于C3物聯網開發平臺(PaaS)之上,開發各類APP式的應用。
短短的幾年內,C3公司已經成為企業物聯網平臺和應用軟件領域中,最不可忽視的企業。其初期專注于能源市場,涉及的應用包括:預測性分析、預測性維護、投資規劃、欺詐檢測、恐怖事件檢測、傳感器網絡健康、供應鏈優化等。目前,C3產品已經應用于意大利電網,用于管理3500萬個傳感設備。
打開了一個大市場
3月3日,東華軟件與C3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技術上,東華軟件董事長薛向東如此評價此次合作:“在此之前,東華軟件也曾在全球范圍內考察過多家能源大數據企業,但沒有一家能與C3公司相提并論。”
應該說,電力、石油、石化一直是東華軟件的核心戰略市場,每年在此領域的業績收到以十億計。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五大四小”九家發電集團,都在東華軟件的客戶名單中。
而通過此次合作,東華軟件打開了更為巨大的市場。以電力市場為例,C3產品的引入,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電力網絡的效率與穩定性,包括發展、輸電、配電、用電側等全產業鏈數據服務,降低能源消耗,擴大可再生能力的利用。
如果將C3產品引入國家電網,每年就可為該公司增加570億美元的純利潤。雖然數字聽起來有些夸張,但確實相關應用很接地氣。舉例說明,借助C3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可對設備損壞程度進行準確預測,這將代替之前定期巡檢,或事后搶修的模式,降低設備維修費用,以及因事故造成停電所帶來的損失。另一方面,C3產品可準確預防偷電、漏電等情況。要知道,因透漏電造成的損失,每年約占國家電網總體收入的3%。
當然,雙方的合作肯定還不僅如此。一個月前,C3 Energy已經正式更名為C3 IoT,從一家專注于能源市場的企業,轉而更強調公司的大數據、物聯網屬性。未來,東華軟件與C3 IoT的合作將進一步涉及其他行業,包括石油、智慧城市、智慧醫療、電信等。通過對數據的集成、處理和分析更好地幫助用戶實現各種應用,以支撐預測性決策,優化運營效率、降低行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