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過去一年國內企業IT市場的梳理,《商業伙伴》編輯部評選出“2016影響IT渠道的十大事件”。十大事件既包括對方案商有重要大影響的行業發展趨勢,也包括具體的廠商生態圈策略。以下按倒序排列。
10
云方案商與傳統方案商走向融合
各大云計算廠商和云服務提供商,2016年都忙著建設生態系統。于是,涉及云計算業務的各類方案商,就成為了香餑餑。
我們把這些方案商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行業方案商,他們熟悉行業客戶的應用需求,但在云技術方面相對薄弱;另一類是新興的云方案商,他們擅長云計算的技術和服務,但是缺乏深厚的行業根基。
從2016中國云計算生態系統峰會來看,這兩類方案商一方面加強了合作,另一方面則相互趨于融合。隨著客戶對于云解決方案和云服務需求的增加,行業方案商的云能力越來越強,新興云方案商也逐步深入到行業市場中去。未來,兩者之間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因為在云時代,這兩方面的能力是每個方案商都需要具備的。
09
分銷商轉型企業服務業務
對于分銷商來說,從產品向服務轉型,十余年前即已開始。云時代的到來,令分銷商們找到了新的服務業務增長點。
我們首先應該看到,雖然分銷的價值一直受到質疑,但分銷商巨頭們的日子其實還都過得不錯。前十大分銷商,不僅保持了不錯的盈利情況,多數還實現了業務的增長。
當然,尋找新的業務出路,也是必須的選擇。比如一直專注于筆記本電腦產品分銷的翰林匯,也成立了新公司從事企業業務。而作為國內最大分銷商的神州數碼,在2016年更是不斷探索新的業務方向,向服務商轉型。
從神州數碼的實踐來看,企業業務轉型方向有兩個。一是與國際廠商合作,幫助他們把公有云服務在國內落地;二是把國際廠商的產品和技術,引進國內市場,成為自主可控的產品,以拓展客戶范圍。
08
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
7月15日,華為發布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華為認為,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涉及方方面面的多個環節,包括投融資、集成商、應用開發商、數據提供商、基礎設施提供商,城市客戶需要仔細考慮解決方案的領先性、成熟型、系統的安全性等。
華為致力于成為新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首選合作伙伴,聚焦于ICT基礎設施,通過開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動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性發展,共同為客戶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同時,華為還提出了“一云二網三平臺”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整體架構,“一云”即云數據中心;“二網”即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三平臺”包括:ICT能力開放平臺、大數據服務支撐平臺、業務應用使能平臺。華為基于“一云二網三平臺”解決方案整體架構,聯合合作伙伴,共同為客戶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
07
浪潮合作伙伴生態2.0
2016年是浪潮的“生態年”。在IPF2016期間,浪潮提出合作伙伴生態2.0概念,其核心是強調浪潮與合作伙伴之間將從原有的基于商務和銷售的供應鏈模式,轉變為基于研發和產品級合作的價值鏈模式,從而實現橫向擴展生態圈、垂直整合生態鏈。
合作伙伴生態2.0包括:云計算、主機系統(關鍵業務)、行業解決方案(ISV)和分銷業務四大生態圈。此四大生態圈并非相互割裂,而是一環扣住一環。行業解決方案(ISV)生態圈是云計算生態圈和主機系統(關鍵業務)生態圈的基礎,或稱浪潮將依托與ISV的合作,衍生出云計算和關鍵業務兩大核心業務分支。而分銷業務生態圈,表面上相對傳統和獨立,但其實也與云計算和關鍵業務生態圈緊密銜接,是ISV合作伙伴業務的補充。
06
聯想發布“雙態IT”價值主張
聯想于9月的“2016聯想開放架構大會”上發布了《聯想雙態IT白皮書》和“雙態IT”解決方案家族,此舉將有助于企業在“互聯網+”轉型中實現創新破局和業務持續增長。
“雙態IT”聚焦于企業業務的穩、敏分析,幫助企業IT 部門采用傳統的集中式和新興的互聯網分布式等信息技術架構,構建一套穩態、敏態和諧共存的新型IT 架構。穩態IT的特征是業務按照傳統方式經營,戰略目標明確,業務流程相對成熟;對應的信息化特征為SOR(Systems of Record)。而敏態IT業務則采用“互聯網+”思維模式,業務模式本身處在不斷探索、優化、總結的過程,對應的信息化特征為SOI(Systems of Innovation);IT 與業務深度融合,是業務創新賴以實現的必備要素。
借助這一策略,IT行業各類業務合作伙伴得以深度參與打造開放創新的IT生態環境這一進程中,并助力各行業客戶把握“互聯網+”轉型中的機遇。
05
IBM啟動認知商業戰略
2016年3月,IBM在中國啟動IBM認知商業戰略。這一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新商業模式,被IBM視為一個全新的時代的開局。IBM認知商業解決方案的愿景,是將高級分析和認知計算從根本上結合在一起,以幫助客戶創造企業價值。IBM認為,認知型企業是使用具備理解、推理和學習能力的系統,利用認知計算感知重要事務、對所有數據進行推理并持續學習和改進的企業。企業轉型成為認知商業是一段旅程。為了幫助企業快速跨入認知商業時代、實現轉型創新,IBM從商業戰略、技術支持等角度提出了五個關鍵點:制定一套完備的認知策略、利用大數據分析拓展認知能力、優化用于行業、數據和認知API的云服務,打造新型開放的創新平臺、優化用于認知工作負載的IT基礎架構、確保認知時代的安全等。
04
惠普分拆 HPI和HPE仍是兄弟
或許是事件持續時間太久,當另外一只靴子落地時,眾人平靜如昨。
如果Hewlett和Packard兩位老先生看到這一切,肯定很心痛。
市場不相信眼淚,領軍人無法把握航向,狂風駭浪中只得各奔東西。分拆當然是好事——管理層既然如此決定,當有充足的理由。
有說巨艦能抗風浪,也有說船小好調頭。市場變化莫測,再充足的理由也僅僅是理由,一切以結果論。
其實,打印及PC的渠道商,和企業級產品的渠道商,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圈子,與其在一個屋檐下糾纏不清、相看不爽,還不如單起爐灶,各過各的——從這一點來看,分拆也許是件好事,大家仍是兄弟。
03
戴爾收購EMC 航母駛出起巨浪
試看當今,還有哪個廠商如戴爾走“大而全”的路子?
“全球最大的IT企業”這個稱呼,盡管是一個虛名,且動態的,但自今年并購EMC正式落地之后,體量暴漲的戴爾,如今所擁有產品線之齊全、業務范疇之寬泛,以及在全球市場所激起的關注度,無人出其右。
不單如此,戴爾還在全力建設廣泛的合作伙伴生態圈。其一,戴爾通過各種方式納入帳下的子公司,他們皆是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小而美”的企業;其二,多年來始終攜手的戰略層面的合作伙伴,如微軟、英特爾等,他們之間的合作,構筑了IT行業龐大的平臺層基石;其三,專業的方案商群體(SI/ISV),這些合作伙伴,是戴爾深入行業、貼近客戶的同行人;其四,數量龐大的渠道合作伙伴,他們是戴爾覆蓋市場、抵達客戶的好幫手。
02
新華三集團成立
作為華為最強勁的競爭對手,2016年5月6日,新華三集團正式成立。該公司從紫光華山和杭州華三承接了諸多優勢。公司員工超過9000名,其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40%,累計申請專利數超過6500件。2015年新華三銷售收入超過200億人民幣,4000萬臺設備在線運行于100余個國家。在中國的企業級網絡市場、安全市場、服務器市場、存儲市場、IT服務市場新華三均處于領先地位,當然,8000家合作伙伴,也為其搭建了一張不錯人脈網絡。
同時,新華三還繼承了紫光華山和杭州華三的計算、存儲、網絡解決方案,從而組成了新華三的新IT基礎架構,在此架構之上,這家公司將重點實現“三大一云”戰略,即大數據、大互聯、大安全、云計算。以云計算為例,2015年新華三在中國政務云市場份額排第一。已建設了10余個部委政務云、15個省級政務云、100余個地市縣政務云。在政務云、教育云、企業云等領域服務于3000余家客戶。
01
外企國內合資公司相繼落地
在過去的兩年里,跨國公司的本地化一直是IT市場上最受關注的熱點。這也對方案商的業務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跨國IT企業本地化的模式非常多,包括技術合作、聯合品牌、整體出售等。在2016年,落地最多的是合資模式,很多知名外企都與國內企業成立了合資公司。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惠普與紫光的合資公司——新華三集團的正式落地。
與惠普把國內整體業務轉讓控股權相比,思科和VMware這兩家在各自領域居于領導地位的公司,則采取了單獨成立合資公司的模式。思科的合作伙伴是浪潮,VMware的合作伙伴是曙光。他們的合資公司都在2016年宣告成立。其合資方式是外企給予合資公司產品和技術授權,而內企獲得對合資公司的控股權。這樣,合資公司推出的產品,既保持了技術上的領先性,也獲得國產的身份,從而可以進入一些受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