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數字化轉型的逐步深入,IT作為企業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與此同時,IT本身也在發生重大變化,不僅與企業業務密不可分,而且IT運營也在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思科近日發布的“IT運營就緒性指數”調研結果顯示,IT運營方式即將發生重大變化,越來越多CIO愿意采用分析和自動化技術,實現數據驅動型的IT運營,而AI將在其中發揮巨大作用。
從IT運維到IT運營
過去,我們通常不說“IT運營”,而說“IT運維”這個詞。一字之差,代表了對IT服務的不同看法。
“IT運維”的時代,表明IT是企業的成本中心,其目的是保證IT系統的正常運行,以維持業務的正常運轉。而“IT運營”則強調IT要為企業業務創造價值,并帶動業務轉型。
目前正處于從“IT運維”向“IT運營”的轉型階段。思科的調查顯示,如今IT部門約78%的預算都是用于“維持業務運轉”,而用于創新的預算還比較少。
這一點也可以從“四階段IT運營成熟度模型”中可以看出。思科將這一模型劃分為被動、主動、預測、前瞻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根據企業對“面臨事件時如何反應”這個問題的回答而劃分的。
思科大中華區資深副總裁兼客戶體驗事業部總經理徐愷波介紹說,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還處于前兩個階段。在“被動”階段,企業是在發生運營事故時才加以應對;而在“主動”階段,則是從過去的事故中總結經驗教訓,以改善流程。
調查同時顯示,兩年之后,絕大多數企業將升級到更高級別的“預測”和“前瞻”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企業將使用數據來預測和應對即將發生的事件,更能夠通過數據分析來優化IT系統。
四階段IT運營成熟度模型
讓IT數據創造業務價值
云計算的廣泛采用,為IT基礎設施領域帶來了變革,企業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式,而不一定要自建一切。但可選擇的多了,也意味著IT基礎設施要比以往更加復雜了。隨著這種復雜性的增加,企業CIO已經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依賴于月度報告和手工方式來運營;在數據的推動和自動化技術的支持下,IT可以實現實時運營,并獲得預測能力,從而以詳細的數據為基礎來制定IT策略。
在前述的四階段模型中,最高級別的“前瞻”階段的核心特點就是,能夠持續地自動收集數據,并進行實時的自動分析。
那么數據從何而來呢?思科的調查顯示,有84%的CIO表示,除了獲取內部數據,使用外部數據也非常重要,包括來自供應商的數據。與此同時,74%的“前瞻”性組織從物聯網中搜集數據,實現了IT與業務邊緣的連接。
這些數據,不僅可以用于支持IT系統的正常運行,還可以用來幫助企業改進業務。目前,已有40%的企業高度依賴IT運營數據制定業務決策,比如商場根據WiFi流量來優化店面布局、電商根據客戶來源制定促銷策略等等。
思科大中華區資深副總裁兼客戶體驗事業部總經理徐愷波
用AI驅動數據轉化
來自IT系統的數據,數量龐大、類型復雜、快速增長,傳統的靜態和手工處理方式難以勝任。AI則是解決之道,通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對海量數據進行自動分析,為業務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推動企業業務創新。
既然企業的IT系統和IT部門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企業就需要改變IT運營流程,提高IT管理方式,從而提升業務敏捷性。思科前不久推出的關鍵業務服務(BCS)就是業內最早的基于高級分析和機器學習的預測服務。
徐愷波介紹說,與傳統IT服務相比,思科關鍵業務服務由分析和自動化驅動,能夠幫助CIO從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精力用于創新。針對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思科關鍵業務服務可以提供不同的定制化服務,包括基礎服務、加速服務和轉型服務等。
據介紹,思科關鍵業務服務擁有很多預測性和定制化功能,比如“指紋識別服務”和“自動化故障管理服務”等。其中,指紋識別服務是利用機器學習來分析客戶的思科設備,然后與思科全球數據庫中的事件信息進行關聯,給出故障風險最高的終端的預測。而自動化故障管理則是檢測到問題之后,自動向思科支持中心提交服務申請,或者向客戶的運營部門發送通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思科的服務都提供了API,這樣客戶和合作伙伴可以通過接口來獲取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將其集成到自己的內部系統之中。
徐愷波希望合作伙伴能夠借此參與到企業IT服務中來,與思科一起為客戶提供完整、全周期的IT服務。這也是很多合作伙伴可選擇的轉型之路。